Рус Eng Cn 翻译此页面:
请选择您的语言来翻译文章


您可以关闭窗口不翻译
图书馆
你的个人资料

返回内容

哲学思想
正确的文章链接:

主客关系系统中的非主观人工智能

Gribkov Andrei Armovich

ORCID: 0000-0002-9734-105X

博士 技术科学

NPK"技术中心"首席研究员

124498, Russia, Moscow, Zelenograd, Shokina Square, 1, building 7

andarmo@yandex.ru

DOI:

10.25136/2409-8728.2024.5.70817

EDN:

WPGRUS

评审日期

17-05-2024


出版日期

24-05-2024


注解: 人工智能系统功能的扩展实现了其旨在认知和创造世界的自主活动的可能性问题。 决定人工智能属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中存在主观性。 主观性对人工智能功能的影响问题值得商榷,其答案取决于现实世界是否具有确定性。 如果世界是确定性的,那么它的主观性对于确保人工智能的功能是没有必要的。 然而,主观性对于认知或创造性活动的初始化是必要的。 关于非主观人工智能成为自给自足的认知主体的能力,以及将一个人与人工智能结合作为认知整体主体的一部分的可能性,出现了合理的问题。 此外,有必要评估对主体-客体关系的可能替代解释。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文章建议考虑主观性和自我意识的性质,它们对主体认知和创造世界能力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主体-客体关系系统中,非主观人工智能主要有两种参与形式:作为认知综合主体的一部分,其中人类操作者起主导作用,或人工智能的完全自主运作,初始化(正式化或非正式化)任务以满足人类需求。 通过人工智能和其他认知系统对认知属性的分析表明,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力不是在主观性的形成上形成的,而是在较低的水平上形成的–自我意识的 关于自我意识与认知能力直接联系的结论,从主客对立逻辑中认知的定义出发,对应于主客关系的认识论解释。 然而,另一种选择也是可能的-一种识别存在和意识的本体论解释。 意识把一切都统一起来,只有一个认知的主体(一个人或一个精神)知道自己。 这种对世界的理想主义理解对应于非理性主义的哲学,在这种哲学中,不可能获得对需要主观性来解决智力问题的问题的可靠答案。


出版日期:

人工智能, 认知系统, 主观性, 主体-客体关系, 良心, 自我意识, 认识论, 本体论解释, 认知能力, 非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