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ус Eng Cn 翻译此页面:
请选择您的语言来翻译文章


您可以关闭窗口不翻译
图书馆
你的个人资料

返回内容

哲学思想
正确的文章链接:

社会和人道主义认知中的主体-客体关系

Medvedev Vladimir

博士 哲学

圣彼得堡国立海事技术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教授

190008, Russia, Sankt-Peterburg, g. Saint Petersburg, Leninskii prospekt, 101, aud. 501

21medvedev.vl@gmail.com

DOI:

10.25136/2409-8728.2023.5.39624

EDN:

MKXAFU

评审日期

17-01-2023


出版日期

03-06-2023


注解: 分析的主题是主体-客体关系在社会和人道主义认知中的特殊性。 这篇文章批评了否认社会和人类作为知识对象的具体细节的自然主义方法,呼吁在外部可观察到的迹象的基础上固定社会现象。 结果表明,如果不考虑行为者的动机,也不考虑参与者正在发生的事情的重要性,这种固定是不可能的。 事实证明,意义是社会和人道主义知识中最重要的类别,无法描述社会现实,忽视意义的世界。 考虑到认知主体的社会性质时,主体-客体关系问题的表述如何变化。 有人认为,社会现实并不独立于我们理解和解释意义的方式。 此外,我们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是它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一个人作为社会和人道主义认知的主体是由他所学习的社会和文化形成的。 他不能从外部将它们视为普通的外部物体。 我们无法准确地计算出我们的思维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以便保证在客观认知的道路上"关闭"这些确定。 社会和人道主义认知具有超验地位。 在讨论社会阶层利益或语言对我们认知的影响时,我们触及了我们认知经验的基本条件。 因此,自然科学(技术)知识模型在人类和社会的科学中是不适用的。 我们在这里不识别外部对象来操纵它。 我们加深了自我理解。 主体和客体在社会和人道主义认知中的双重相互渗透是它与自然科学认知的根本区别。


出版日期:

主题, 对象, 社会和人道主义认知, 自然主义, 了解社会学, 意义, 超越,超越, 知识社会学, 知识的技术模型, 自我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