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ус Eng Cn 翻译此页面:
请选择您的语言来翻译文章


您可以关闭窗口不翻译
图书馆
你的个人资料

返回内容

人与文化
正确的文章链接: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地区土着人民的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习俗

Pimenova Natalia Nikolaevna

西伯利亚联邦大学文化研究系高级讲师

660049, Krasnoyarsk, prospect Svobodny, 79

usataya@yandex.ru

DOI:

10.7256/2306-1618.2014.2.11269

评审日期

17-03-2014


出版日期

1-4-2014


注解: 该研究的主题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Evenks,Nganasan,Chulymtsev)土着小民族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作者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地区Tyukhtetsky区Pasechnok村的Chulyms紧凑居住地进行了实地研究,Chulyms的代表居住在那里。 在对现代文化习俗的分析及其在研究文献中的反映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俄罗斯联邦北部领土全球化和再工业化背景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领土土着人民文化空间变化的载体。 使用了理想社会类型的实地研究方法和建模(M.Weber)。 非常重要的是对"文化遗产"概念的概念分析,这是对关于北方、西伯利亚和远东土着人民文化遗产主题的研究文本的关键处理。 事实证明,后苏联保护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地区土着人民文化遗产的做法主要减少到这种遗产的博物馆化,一个民族对与萨满教有关的文化标志和符号 在这方面,新萨满教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后现代文化实践的一种表现,而不是前现代。 有可能解决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地区土着人民真实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的载体(与俄罗斯联邦西伯利亚地区的现代化和再工业化进程有关)与与种族认同有关的文化习俗(西伯利亚土着人民的异国情调是固定的)之间的差异。 这一矛盾的解决与北方民族文化空间的虚拟化以及规范北方民族文化标志和符号使用的管理机制有关。


出版日期:

文化研究, 民族学, 北区, 土着小民族, 埃文基, [医]胆小鬼, 恩纳萨尼, 西伯利亚联邦大学, 实地研究, 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