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ус Eng Cn 翻译此页面:
请选择您的语言来翻译文章


您可以关闭窗口不翻译
图书馆
你的个人资料

返回内容

哲学与文化
正确的文章链接:

道德经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象征、性别批判与文化重新诠释

Lyu Taoran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哲学研究所研究生

Russia, St. Petersburg, Vasileostrovsky district, 11th line, house 34/47, room 21.

st108348@student.spbu.ru

DOI:

10.7256/2454-0757.2025.4.74236

EDN:

NVQRID

评审日期

25-04-2025


出版日期

02-05-2025


注解: 本研究的主题是老子着作《道德经》中女性原则的哲学和文化表现,以跨学科的视角结合了其他性女性主义理论和生态女性主义的方法。 特别注意分析性别符号—母亲,女性,柔软的形象—以及它们在道教思想结构中的哲学意义。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确定隐藏的象征提升机制和女性原则的边缘化,并了解这种象征主义如何影响主体、自然和权力的观念。 这部作品的目的不是将女性形象解释为修辞手段,而是将其解释为老子提出的本体论和伦理模式的关键要素。 这项研究是基于一个跨学科的方法,结合文本分析的论文"道德经"与女性主义哲学,解释学和比较文化研究的工具。 这部作品的科学新颖之处在于,它首次从其他性和生态女性主义的女性主义理论出发,对《道德经》论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强调了性别象征主义和对女性原则的哲学理解。 研究表明,道教思想中的女性形象不仅具有隐喻性,而且具有本体论功能,提供了一种基于流动性,柔软性和保持和谐能力的替代权力模式。 与此同时,女性原则的象征性提升与女性作为历史主体的实际排斥之间也揭示了一个内部矛盾。 所做的结论突出了从跨文化角度对这些图像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必要性,以及它们形成非暴力,归属感和平等新伦理的潜力。


出版日期:

《道德经》, 老子, 道家思想, 生态女性主义, 性别符号, 对父权制的批评, 性质和性别, 非二元论本体论, 母性比喻, 文化互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