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ус Eng Cn 翻译此页面:
请选择您的语言来翻译文章


您可以关闭窗口不翻译
图书馆
你的个人资料

返回内容

哲学与文化
正确的文章链接:

个人身份:主体性与客体性之间

Babich Vladimir Vladimirovich

ORCID: 0000-0001-8537-9782

博士学位 化学

托木斯克国立教育大学历史与科学哲学系副教授

634061, Russia, Tomsk region, Tomsk, Kievskaya str., 60

v.v.babich@gmail.com

DOI:

10.7256/2454-0757.2025.4.72701

EDN:

BZNQQC

评审日期

13-12-2024


出版日期

04-05-2025


注解: 个人身份问题是在科学建筑对人性的影响所引起的现代焦虑和讨论的背景下考虑的。 文章分析了快速积累的关于大脑的科学知识和操纵人性生物成分的能力是否会对我们的自我意识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
人格研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领域,自苏格拉底时代以来,关于所研究对象的方法和思想都在不断变化。 这一研究领域以一系列范式为代表,这使得很难对人格及其解释的事实进行实证概括。 在广义理论命题的制定中也出现了困难,这些理论命题是不断倍增和变化的,这导致了哲学这一部分的术语混乱。 难以概括代表主观性的理论的事实和理论立场,术语的混乱使用-所有这一切都阻碍了清晰度的建立,需要持续的分析工作来澄清"我"的概念。 所提出的分析基于Paul Ricoeur的"叙事身份"概念和Charles Taylor的"收敛假说"。 同一性问题是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交叉的角度来考虑的。 其中第一人称视角与人类存在的主观性经验的定性特征相关联,第三人称视角涉及使用自然主义方法描述"我"的存在。 这就提出了以自由意志和个人感受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主观性"与人类存在的"客体性"是否相容的问题,这种客体性是通过对"我"存在的物理方面的自然描述来固定的,这种描述是基于在一个人只是"物中之物"的框架内对因果的客观确定。 结论是,还原论不允许我们解释,从而正确理解人格的动态性、叙事性、主动性、异质性和辩证性(本质上是冲突性的)性质,这构成了构建"我"身份整体理论的要求。 认为保存个人身份的条件是三个连续性:具体化存在性、心理联系性和文化连续性。 作为形成"我"整体模型的道路上的"草图",通过辩证螺旋呈现了个人身份的表现。


出版日期:

个性, 叙事身份, 趋同性, 整体主义, 第一人称视角, 第三人称视角, 还原论, 现象学经验, 化身, 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