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ус Eng Cn 翻译此页面:
请选择您的语言来翻译文章


您可以关闭窗口不翻译
图书馆
你的个人资料

返回内容

哲学与文化
正确的文章链接:

中国佛教教育的形成

Chebunin Alexander

博士 哲学

联邦国家预算高等教育机构"东西伯利亚国家文化研究所"文化研究和艺术史系副教授。

670031, Russia, respublika Buryatiya, g. Ulan-Ude, ul. Tereshkovoi, 1, aud. 221

chebunin1@mail.ru

DOI:

10.7256/2454-0757.2019.4.28623

评审日期

10-01-2019


出版日期

05-05-2019


注解: 佛教教育是再现佛教人格模式和佛教僧伽的主要工具。 在佛教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在其中形成了三种基本的个人模式:罗汉,菩萨和佛陀,其实现是通过向老师定向进行的。 在中国,佛教面临着儒家思想中的贵族和道教中的智者的传统人格模式。 在与中国文化的长期互动中,佛教中国化的复杂过程发生了,以社会美德为重点的菩萨形象成为人格的基本模式。 中国佛教徒对佛教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个人进步的机制。 研究方法是由一般精神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方法和佛教教学,特别是在其对社会的功能意义的背景下确定的。 采用了系统的、文化历史的和比较的方法,以及描述、结构、类比和概括的方法。 科学新颖性和主要结论是承认佛教教育是再现佛教人格模式的主要工具,作为保存佛教精神文化传统的工具。 佛教对各种人格类型的多层次取向反映了其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的精神发展的教育的包罗万象的性质。 中国佛教菩萨模式的选择是由其社会取向和与高贵丈夫和智者形象的互补性决定的,这导致了中国精神合一的形成和整个中国精神文化的稳定。


出版日期:

佛教, 中国, 佛教教育, 个性, 儒家思想, 道教, 佛教的中国化, 罗汉, 菩萨, 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