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ус Eng Cn 翻译此页面:
请选择您的语言来翻译文章


您可以关闭窗口不翻译
图书馆
你的个人资料

返回内容

人与文化
正确的文章链接:

藏传佛教医学体系中的人格类型学

Pupysheva Natalia Valentinovna

博士学位 文化学习

物理材料科学研究所生物系统波诊断实验室研究员

670000, Russia, the Republic of Buryatia, Ulan-Ude, Sakhyanovoi Street 6A, office #320

pnat13@rambler.ru

DOI:

10.7256/2409-8744.2016.6.21180

评审日期

22-11-2016


出版日期

19-12-2016


注解: 该文章由于与以下出版物的文本存在大量巧合而被收回: Pupysheva N.V.藏传佛教医学体系中的人格类型学//语境与反思:关于世界和人类的哲学。 - 2016. -卷。 5. -5A号-149-159 撤回的日期是12.10.2020。本研究的主题是一些西方作家的人格类型学的观点,与他们对藏传佛教和阿育吠陀医学传统的人格类型学的观点相比。 研究的对象是藏医传统中用来描述人格的符号的具体语言,以及用"大元素"(mahabhut–土、水、风、火)系统来解释人格类型学,在生理学的层面上,人格类型学被简化为有机体的三个"原则"(风、胆汁和粘液)。 根据原始来源的数据,作者表明,这些传统作为人格类型学的基础,在身体特征,生理过程和生物体的一个或另一个"开始"或其组合的心理方面占主导地位。 将Kretschmer和Sheldon等西方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人格分类原则与藏传佛教传统和阿育吠陀的人格分类进行比较,表明对藏传佛教和阿育吠陀医学传统人格类型学的看法是基于理论上有根据和经过验证的百年实践的人格理论,这与欧洲的描述语言不同,后者对世界有着不同的哲学理解。


出版日期:

个性类型学, 车身结构, 性格特征, 伟大元素的系统, 有机体的三个起源, 七种心理类型, 藏传佛教医学, 阿育吠陀, 性情, 心理生理人格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