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文化
正确的文章链接:
Bai, D. (2024). 关于自我治疗的中国自传纪录片:迈向射击伦理. 哲学与文化, 7, 31–42. doi: 10.7256/2454-0757.2024.7.71316 Retrieved from https://cn.nbpublish.com/library_read_article.php?id=71316
图书馆
|
你的个人资料 |
哲学与文化
正确的文章链接:
Bai, D. (2024). 关于自我治疗的中国自传纪录片:迈向射击伦理. 哲学与文化, 7, 31–42. doi: 10.7256/2454-0757.2024.7.71316 Retrieved from https://cn.nbpublish.com/library_read_article.php?id=71316
关于自我治疗的中国自传纪录片:迈向射击伦理
DOI: 10.7256/2454-0757.2024.7.71316EDN: ZEQYJI评审日期 17-07-2024出版日期 24-07-2024注解: 这篇文章专门讲述了近三年来在中国流行的以自我治疗为主题的自传性纪录片。 文章以电影《闲聊》和《跳前聚集》为例,分析导演如何通过对话和拍摄形成电影中人物的角色,建立一个"家庭关系受害者"的形象,以建立一个自愈的情节。 文章指出,这些电影的导演往往过于沉浸在自己的创伤经历中,以至于他们使用相机作为捍卫个人立场的工具,而不是作为自我意识的途径。 他们忽视了时间的流逝对创伤记忆的影响,并且在与父母沟通时不遵循平等。 由于导演的认知偏见,电影中创伤经历的想法并不完全客观。 文章作者以认知心理学理论和电影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认为对作者主体性的讨论应该延伸到其认知结构的主体性,而不是艺术表现的个性化。 研究的假说是这样的假设:虽然这类带有主观视角的纪录片可以帮助导演表达内心的感受,但事实上,作者给出的论点是捍卫个人立场的论据。 这不会创造事件的一般画面;例如,在一个小组的电影放映期间,作者的主观立场在观众中形成了对童年创伤问题的一致消极态度。 文章讨论了在这类电影中发生的表演、主观性和伦理问题。 文章的目的是确定这种"视频实践,这是日常生活领域的一部分"的特征,这些特征将其与其他非功能性叙事实践区分开来。 文章揭示了纪录片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弥合电影的表现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出版日期: 自传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 导演的主体性, 自我修复, 家庭创伤, 拍摄行为, 自图, 工作表现, 反射;反射, 主体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