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ус Eng Cn 翻译此页面:
请选择您的语言来翻译文章


您可以关闭窗口不翻译
图书馆
你的个人资料

返回内容

哲学思想
正确的文章链接:

佛教对非自我的教导是否否定了主体的概念?

Titlin Lev Igorevich

博士学位 哲学

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109240, 117198, Russia, Moskva oblast', g. Moscow, ul. Goncharnaya, 12 str.1, kab. 516

titlus@gmail.com

DOI:

10.25136/2409-8728.2020.10.33909

评审日期

16-09-2020


出版日期

25-10-2020


注解: 研究的对象是关于非自我的佛教教学,研究的主题是这种教学的内容及其随时间的演变。 特别注意证明,最初anatman的学说并不意味着否认主体("I")的存在。 该研究的作者详细研究了该主题的各个方面,如早期佛教中的非"我"学说(Pali Canon)和现代佛教中理解"我"现象的问题,包括Ngagwa ng Lovza ng Tenji;n Gyamtshó(达赖喇嘛十四)等文化和哲 该研究的新颖之处在于对俄罗斯非自我佛教教义的第一次全面研究的实施以及对该问题的新认识。 作者对该主题研究的一个特殊贡献是实施了第一批致力于Anatmavada的suttas段落的俄语翻译,这使我们能够得出全新的结论。 该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Anatmavada在整个历史中经历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从纯粹的soteriological教学,并不意味着否认"我"或主题,直到后来佛教中公开否认主题。 后来对anatmavada的理解似乎对作者不正确。 2)早期佛教中有两个阿特曼的概念:更常见的anatmavada-2和更"边缘"的anatmavada-1,它倾向于否认阿特曼。 3)Anatmavada在历史的过程中从anatmavada-2演变为越来越多的唯名论解释,我们在晚期佛教中看到的是否认"我"本身的形式。 4)早期佛教对关于"我"存在的本体论论述不感兴趣。 5)早期佛教中的Skandhas应该从soteriological的角度来考虑-作为冥想某些经验时刻的出现,停留和破坏的主题。


出版日期:

安纳特曼, 阿纳特马瓦达, 我, 主题, 不是-我, 巴利佳能, 达赖喇嘛十四世, 佛教, 阿特曼, 瓦苏班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