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ус Eng Cn 翻译此页面:
请选择您的语言来翻译文章


您可以关闭窗口不翻译
图书馆
你的个人资料

返回内容

哲学思想
正确的文章链接:

胡塞尔在佛教冥想之光下的现象学还原

Lapatin Vadim Al'bertovich

博士学位 哲学

A.F.Mozhaisky军事太空学院历史与哲学系讲师

197082, Russia, g. Saint Petersburg, ul. Zhdanovskaya, 13

lapatin.vadim@gmail.com

DOI:

10.25136/2409-8728.2021.3.33324

评审日期

26-06-2020


出版日期

22-03-2021


注解: 该研究的主题是E.Husserl开发的现象学还原方法。 文章考察了这种方法所面临的困难,也考察了二十世纪现象学追随者对胡塞利安思想的接受。 证明了现象学还原由于无法符合语言表达中即时性和非参照性的原始要求,用理论手段是不切实际的。 与此同时,作者证明了现象学还原可以作为一种实践来实施。 佛教冥想被认为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的目的是根据冥想练习来研究现象学还原。 该方法是对现象学和佛教哲学与研究对象的比较研究。 在一个完全不同的,非西方传统的光下实施现象学减少的问题的研究解释了这项工作的科学新颖性。 分析表明,佛教与现象学,从相似的思想前提出发,研究同一主体,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考虑到冥想的实践,作者展示了现象学和佛教在意识问题的理解上的差异。 根本的区别在于"我"的问题:佛教不承认经验和先验自我的非正统证据。 这种观点的基础是在冥想过程中观察心灵的多变性。 作品中所考虑的其余差异在于佛教和现象学在解释"意图"和"思想"等概念方面的差异。


出版日期:

现象学, 现象学还原, 胡塞尔, 冥想, 佛教, 良心, 自我, 阿纳特马瓦达, 意向性, 构思,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