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ус Eng Cn 翻译此页面:
请选择您的语言来翻译文章


您可以关闭窗口不翻译
图书馆
你的个人资料

返回内容

哲学思想
正确的文章链接:

佛教对人类问题的比较复盖

Urbanaeva Irina Safronovna

博士 哲学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蒙古学佛藏学研究所联邦国家预算科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670047, Russia, respublika Buryatiya, g. Ulan-Ude, ul. Sakh'yanovoi, 6

urbanaeva@imbt.ru

DOI:

10.7256/2409-8728.2016.9.20457

评审日期

20-09-2016


出版日期

27-09-2016


注解: 分析的主题是佛教概念化人类问题的方式,在与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中"人"所占据的位置进行比较的背景下揭示出来。 根据十二元依赖起源链的公式,认为存在之轮(bhavachakra)中的人格进化的佛教模型的哲学基础–佛教本体论中最重要的依赖起源学说(pratityasamutpada;rten'brel)及其显着特征,以及这 研究方法是基于哲学佛学的创始人之一,俄罗斯哲学家和东方学家O.O.罗森伯格所制定的佛教比较哲学研究原则,以及海德格尔关于与他人对话和理解"存在的秘密"和人与存在的联系的解释学思想。 新颖之处在于将佛教对人类问题的概念化方式与西方对人类的理性主义传统进行比较,并确定了佛教人类学的一些显着特征。
得出以下结论: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以拟人化为特征,一个人不是衡量万物的尺度,也不被认为是自给自足的东西,但在不自由的圈子里有相对的东西,但与此同时,他有充分的潜力实现自由和充分实现无限的意识资源,这种可能性在依赖起源的学说、空虚的理论和如来的理论中找到了理由。 在佛教哲学家的理解中,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内在本质,一个人是一种已经出现的依赖现象,因此他可以改造和释放自己,痛苦,这是不自由存在的内容,可以不可撤销地消除。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人"只是人格("我")的一个特例,它是一个无始无终的存在的连续体。 因此,他在存在中有一些希望-从轮回中获得自由,无所不知和开明存在的无限可能性。 . 现代科学与佛教的合作具有启发式的价值,可以为人类带来实际的利益,而西欧传统中所包含的对话解释学思想,特别是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包含了西方和佛教哲学家之间真正相互理解的资源,以及通过开放思想的人们的智力努力形成人类现实的新视野。


出版日期:

西方哲学传统, 佛教哲学, 人类, 存在的车轮, [医]普拉蒂亚萨穆特帕达, 无知, 轮回, 对话解释学, 形而上学, 空虚